Thursday, November 16, 2006

沒有騎馬不快樂



“今天快樂嗎?”
“不快樂。”
“爲什麽?”
“因爲你沒有給我騎馬。”

有天整理相片時看到這張,奇怪小朋友怎麽都沒有向前看,而且還皺著眉頭...

啊,才想起那天早晨去公園時 ,新設的小小一個馬場,養著好幾頭馬兒。我高興地要小朋友和pony合照,他的目光卻早鎖在一位騎馬的小男孩身上。男孩一身騎馬健兒的配備,靴子、帽子都齊全,想必讓小朋友羡煞了。難怪回程時會說他今天不快樂…

小朋友單純地很,覺得只要能騎上馬就可以很快樂。而大人呢,似乎就無法這樣想。有時要換取如此的快樂,還得秤一秤皮包的重量,單單那一套騎馬配備就得花費不少呢。

該讓小孩擁有這樣的快樂嗎?或是不值得? 見仁見智,所謂寓教於樂,活動是否能讓小孩快樂、又富教育及啟發性,才是考量重點吧。

當然,現實面還是得考慮的,至少得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内。 好比看電影雖然不便宜,但有時為了讓小朋友有這樣的體驗,而電影也有一定的教育性,事後還可作爲親子的話題,這樣的活動,我就會偶爾為之了。而帶小朋友到圖書館則是我們最常,也認爲是最佳的親子活動了。

還好小孩還算聽話,從小至今也不會愛哭閙,才常常讓我過了關。

“爸爸,我要騎馬。”
“好啊,等你長大一些噢。”
“像那個哥哥一樣啊?”
“是啊,差不多等你七嵗吧。”
“爸爸,五嵗,五嵗就可以了。”

四嵗的小朋友,就開始會討價還價了。呵呵,老爸真不容易當呢。


Tuesday, November 14, 2006

不是LEGO頭


前天帶小朋友去了動物園
快囘到家時他依然興奮
就在過一條馬路時把頭伸了出去

我於是發出警告
“小心哦,不然車輛經過,頭就要格落格落掉到地上咯。”
不知道小朋友是否聼懂了我的意思
我又開玩笑補充
“不過沒關係噢,拿起來裝囘去就好了。”

豈料已經正在過馬路的小朋友立刻回應
“不可以hor...又不是LEGO的頭...
LEGO的玩具頭才可以裝回去...”
“噢,那裝不回去怎麽辦?”
“會往生。”

呵呵呵,看起來還真聼懂了。
這小傢伙的聯想力常常出乎我意料之外
也常常都是我快樂的泉源。


Thursday, November 09, 2006

偏見


人與人之間或多或少都會存在著偏見。即使是親情之間也不例外,更何況是朋友,或老闆與下屬之間了。

嚴重的,或許看到就要退避三尺,繞道而行,不見為妙。稍輕微的,還可見面話家常,真正要談心就似乎不可能了。

然而當偏見偏得正中己意時,卻變成偏心了。

我有幾個朋友的老闆們,人品都極好,能幹又有衝勁,可說魄力十足,然也過不了偏見這一關。有些屬下專門甜言蜜語,不務正事,盡讒言為能事,可偏偏卻得到了老闆的青睞,成爲心腹。

朋友們說來無不搖頭,怎麽頭腦思緒清楚的老闆,會對這樣的屬下如此信任?若該屬下為美女,或許情有可言,然幾個案例探索下來,要這麽稱呼這些人,就實在得昧著良心才能說出口了。

於是乎沒有答案,只能說前世兩者結了又深又好的緣,今生來互相報恩的。

還有其中一個老闆,偏見偏得閙了笑話。

話説他和其中一個屬下沒有很合得來,然那屬下其實也畢恭畢敬的,少犯差錯,要有,就是犯了八字不合了。加上這屬下是被派到海外任事,更少和老闆有直接接觸的機會。

有天剛學會用msn的老闆突然向我的朋友說,他的這個女性屬下不知怎麽的,連續幾次在msn裏叫他“親愛的...”。他氣得不理睬這莫名其妙的訊息,屬下卻三番四次在電子空間裏來訊。

我的朋友正好是那屬下的朋友,心想,不可能啊,她可沒那麽糊塗吧,膽敢叫老闆“親愛的”?好玩的是,誰都沒有去求證,只擔心問了,若是,會造成那女同事的尷尬;若不是,難道老闆騙人?

經過了幾天,某個上午,老闆又跳了起來,把我那朋友叫喚進辦公室,說“又來了,又來了,你進來看看...”。我的朋友懷著忐忑的心情,默禱著不會吧,莫非交了那麽久的朋友,都沒有看清對方的底細?進去一看,呼,心頭大石放下,趕緊和老闆說,這不是那女同事的電郵址啊。

老闆愣了一會兒,突然間似乎如夢初醒,哎喲一聲,“難道是我太太...?”原來老闆娘和那位女下屬名字相同,email 郵址只差了幾個英文字母。

呵呵,我那朋友立即打了個哈哈,溜出老闆的辦公室外,長呼一口氣,原來糊塗的不是那女同事,是老闆本身哪。

這個真實的笑話讓我感觸良多,人一旦有了偏見,不管再怎麽厲害,總還是得挂多一面糊塗的勳章了,可謂英明一世,糊塗一時啊。

個人覺得,人無法完全摒除偏見,但應該能減少,讓人與人之間可以少些誤會,甚至對立。如何減少?除了在與人溝通時要有足夠的耐心、愛心以外,還要用耳朵看,用眼睛聼噢。



Tuesday, November 07, 2006

超級環保筷


最近我多了一雙“超級環保筷”。

這super筷子長什麽樣呢?一共四截,前兩截後兩截,前後旋轉在一起就成一雙筷。與衆不同的是,一般的環保筷都是四截清一色,不是米白,就是黑色。而這雙呢,是黑白各兩截。轉成黑的一支、米白一支也可,黑白配成半截黑、半截米白各一支也可噢。

這雙筷子昨天上班時突然出現在我桌上,我一開始愣了一下,旋即想到它的由來。

記不得什麽時候了,起碼超過一年半了吧,我擁有的是一雙尋常,隨身攜帶的米白色環保筷。有天吃午飯時,突然“啪”的一聲,其中一支竟從中斷裂成兩半。還記得斷口處相當平齊,而後半段用來旋轉的螺絲部分竟然就斷塞在前半段的筷子裏。。。從此分了家,不可能重圓了。

難過之餘,望著剩下的一支筷子和筷子盒,只好重新買了一雙。至今還想不透是轉緊時用了“神力”?還是挾“太過重”的菜,才造成筷子斷裂?呵呵,算起來其實我已經“吃斷”三雙筷子了,第一雙斷在筷子尖,第二、第三雙就是這樣從中分家啦,唉。

沒多久之後遇到書軒店長,談起斷筷趣聞,竟然我們的翁店長也有一支“遺孀”筷,而且連“家”都沒有了。這下可好了,一拍即合,立刻把我的“遺夫”筷送給了她,連帶也相贈一個“溫暖的家”,呵呵。雖然對方長得黝黑了些,不過想想只要結合了,就可以成立一個圓滿的家,發揮原本該有的功能;在雙方“家長”的同意下,立刻結連理啦...

沒想到事隔了那麽久,我早忘了這雙筷子,現在竟回到了我這裡。

沒有任何留言,想是翁店長為了更崇高的理想要離開前,留給我一個最好的紀念吧。

這一雙來自不同“家庭”的環保筷從此回到“父家”,又要繼續發揮功能他們的功能咯,稱得上超級環保吧!


Sunday, November 05, 2006

蒸包子


小朋友昨天突然就發燒了。

處理小瓜的發燒,不是沒有經驗的,只是小傢伙身體還不錯,也有段時間沒有發燒了,昨天竟比較緊張起來。

上午請了假在家裏照顧他。趁他喝了黑糖水睡去,趕緊翻開我的育兒寶典-姜淑惠醫師的《這樣養育孩子最健康》,看了發燒處理篇,心才逐漸安定下來。

記得書裏寫著,只要孩子的燒沒有超過四十度,或持續24小時以上,或反反復復,基本上是不會造成大腦傷害,只要小心處理,父母不需過於擔心。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孩子一發燒,就緊張得不得了,趕緊帶孩子看醫生、吃退燒葯、抗生素的,就是要讓燒立刻退下來。

姜醫師的概念卻是-發燒不是病,是症狀,是身體抵抗感染的一種表現。而這樣的一個過程非但無害,反而有益--它代表另一種觀察與含意:孩子在不斷接受外來物質入侵後,白血球所進行的一場又一場的新兵訓練歷程。孩子發燒一次,免疫力就提升一次,直到逐步完成。若是馬上退燒,就等於剝奪掉了訓練白血球對抗病菌的機會。

書裏也提到,古代人稱孩童成長要經歷“蒸變”的過程,一次次的發燒就好像一次次的蒸包子;燒退了,包子也好了。而且,小孩經由緩和逐步的退燒排毒後,精神、食欲、體重、身高都會三級跳呢。

我有幸得閱此書,並相信其中所言,更在孩子出生至今有生病發燒的日子裏,堅持不用西醫開退燒葯、吃抗生素等,似乎也因爲這樣,小孩雖然瘦小,身體卻相當好,至今除了嬰孩時期打免疫針以外,未曾看過西醫。只有兩三次的高燒,也是用了一種小孩用塞屁股的藥物退燒(這也會有副作用,不得已也不用),後續的咳嗽都是讓中醫診治好。

這樣的概念似乎顛覆傳統,實際上卻對孩子有幫助呢,僅和大家分享。

關於《這樣養育孩子最健康》的書本和作者介紹:
http://www.eurasian.com.tw/BOOKS/01600004.asp



Saturday, November 04, 2006

心是口非


很多時候我們都容易心是口非。想說的話明明是這樣,到了嘴邊,不知怎麽的,出了口,就變成那樣了。似乎嘴裏有個轉碼器,把聲波和意思都轉了碼。

原本一句讚嘆的話,聲調不同,就變成了諷刺;一句要道歉的話,可以因爲語氣,變成了還在賭氣。有人說,這就叫習氣啊,過去生累積下來的。雖然念頭是好的,到了嘴邊,有時可以變成駡人的話語。一時似乎也不易改正呢。

另外一種狀況是,原本想要表達某個好情緒,卻因爲想從對方那裏得到什麽(可以是讚嘆、認同、甚或道歉...),出口就變成了完全另外一回事。而且一旦話説出了口,就收不回來,甚至不斷擴大,直到完全乖離了本意。

於是在愛人的領域裏,思念變成了埋怨;親情的範圍裏,愛護變成了責備。有時候雙方面在事後想想,就會覺得行爲可笑;有時卻無法那麽幸運,可能就此換來了終身的沉默。也似乎在這兩方面-親情與愛情,人類比較無法放下自己。

爲何無法按照自己原本的意思把話説清楚?是面子嗎?是太在意別人的認同嗎?而這世界上可有絕對的對與錯?

還有一種心是口非,也不見得便是口非,而是由於很多時候話語需要聲調的配合以外,還得再加上表情,甚至於肢體語言。於是人類的情感有時候必須透過面對面,才有辦法釐清。否則言語聲調都對了,卻由於看不到表情或肢體動作,卻還是誤會重重...

因此現代科技的發達,一條電線兩個聽筒確實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帶給了人類許多方便,卻也不知造成了原本不必要的誤會?如今風行無聲、“無情”的手機簡訊和網路即訊,又是如何?但想想古人也時常以書信往來,也屬無聲,是否也容易造成誤會?

思考起來,無聲造成的誤會未必是訊息内容的長短,雙方的互相認知才是最關緊要。否則古早的文言文往來就那麽一兩句,呵呵,豈非誤會到了天邊去?

話説回來,心是口是也是一門學問。什麽才是真心話、真實語?心裏有什麽,就說什麽-- 心直口快就一定真實嗎?若為了真實而傷人似乎不值得也不應該噢。婉轉是否代表拐彎抹角?圓融是否就容易失去了原則?

我想,如何能在顧及別人的感受之下,好好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才合乎中道,才真的是心是口也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