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7, 2006
寧靜是幸福
開了約廿多分鐘的車,終於遠離了塵囂,也擺脫了下班時間的車潮。
風陣陣撲面而來,除了環保不開空調搖下車窗,主要還想親一親東海岸路上的雨樹林。
好久沒走這條路了,難得享受這帶有冬天氣息的晚風。
幸福感就這樣隨著有些冷冽、在耳邊呼呼作響的空氣湧上心頭。
回想剛剛牛車水的熱鬧場景,一下子全身又熱了起來。
那樣的嘈雜、那樣的擁擠、那樣的五光十色...
可自己曾經在那樣的環境中,度過了六個年頭,竟也都習慣了。
在那樣又煎又炒、食物氣味四溢包圍、有時夾雜卡啦ok聲的會議室討論了許多的活動...
在現在看來如此狹小的空間裏,竟承辦了大型義賣會、五百人晚宴、文化展覽等等...
而這個“空間不足”的百年歷史古跡,一年多前結束了六年的歷史性任務。
今天會回到牛車水,也是因爲一年後的她似乎又將有了新任務。
而且,也許是個百年,甚至千年的任務。
這次,有濃濃書香、咖啡香,還有一條條穿越歷史的回廊,更有讓人終身學習的課堂。
想象四周的上班人士,下了班,搭個地鐵,走個百步,穿越那道改在樓梯下的玻璃墻...
有爲了讓心靈沉澱的,有為了享受靜謐的,有為了體驗人生的,有為了身體健康的...
不過呵呵,那或許至少是半年或一年以後的事吧。
現實中,我重新體驗了寧靜的幸福。
有對比,才知道寧靜的環境好美。
而這個對比,是在離開舊環境一段日子後,才有辦法體會。
未離開前,小家早已先搬到這裡,卻無法感受。
想是每晚工作的累把感覺都趕跑了。
或是耳朵眼睛早已被轟炸地疲憊不堪,騰不出欣賞寧靜的空間了。
或是搭地鐵睡着了。
直到靜思堂也搬來新環境之後,每天開始了方圓百里的寧靜生活。
新鮮感走了之後,卻悄悄來了孤寂感。漸漸地的是與世隔絕感。
周末或聖誕節前的逛街,是一種下凡的感覺,連在地鐵上看人都覺得興奮。
不過只一會兒,看了許多人“瞎拼”...轉來轉去地,又忙又盲地...
很快又感覺囘自己生存的意義。
今天去了牛車水,這樣的感覺同樣湧上心頭。
還好書軒在那裏。夥伴們,謹向你們致謝、致敬。
能做的,就是早日讓大家有個更好的空間做更多的事,回報大家的努力。
囘到日夜相處的靜思堂,看到門前的燈火,
陣陣幸福感難以言喻;就想來個擁抱。
寧靜啊,真好,讓我忍不住要讚頌。
扁平也不對
活了那麽多年,才知道自己應該是扁平足一族。
也記不得幾嵗開始,腳站久了,走遠了就會酸痛得不得了,卻從沒想過這也會是一種病痛。記得中一露營時,有次竟然走不動,需要老師背著走完山路,那時還以爲是被水蛭吸了血的關係。也無怪乎以前在爸的布店幫忙時,爸爸叔叔都可以站整天,自己卻常常要“偷懶”坐下來。
回想起來,還真佩服自己大學時代曾經背包旅行了好幾次。繞了馬來西亞半島、印尼爪哇、中國大陸桂林到北京再南下蘇杭等地。
回想起來,媽似乎也是扁平足噢,從前幫媽按摩腳板不知多少囘,卻從沒想過是扁平足的緣故...難怪媽無法走遠路,去遊玩走一會就不行,還以爲是年輕時縫紉太多,把腳累壞了。
曾幾何時,腰背也越來越痛,原來未必是年紀大了,也未必是面對電腦太久,更可能的罪魁禍首或許就是那失去弓形的一雙足...
原本實在想不透,爲何別人足不着地,不痛;扁平足者足部完全着地,反而就痛了?原來造化實在有他的道理,不該着地的就不該着地,否則還造成其他部位拉得太緊,引起不要有的疼痛。呵呵,原來“凹凸不平”的腳板並不怪,平的反而才怪了...真是“腳”不可貌相。難怪乎靜思語說“做該做的是智慧,做不該做的是愚痴。”,這世上應不應該自有其法則,違背自然就不合理了,難怪從前的人都要順天意,敬天畏地、順乎大自然!
可不是,大自然一不調和,就天災不斷- 水不調,就來個海嘯(2004年底南亞大海嘯二周年了)、再不雨下多了,就來水災(目前的中南馬嚴重水患);地不調,就來地震(剛剛臺灣南部海岸又發生了);風不調,就來颱風(最近菲律賓和越南遭颱風嚴重襲擊),所以啊,還是要常保虔誠戒慎的心,常常祈禱...
這幾個星期,嘗試了許多方法,忍痛花了也不少錢,買了各種矯形鞋墊或鞋。情況似乎改善時,走久一些似乎又痛了。雖然不清楚是否因爲矯正而產生的痛,不過痛的部位倒是不一樣了。只有一條路沒有嘗試- 找醫生為寶貝腳量身訂做一雙鞋墊。但考量或許是因爲矯正的痛,所以還是先忍一忍,再看情況如何吧,呵,這是腳疼與心疼之間的矛盾。
查看網頁找資料,近乎所有的資料都是針對小孩的扁平足,成人的似乎都是帶過性地描寫。怎麽會這樣?爲何不太有人關心成人的扁平足呢?不過有個可愛的數據說,小時赤腳患上扁平足的幾率比穿鞋的小。穿涼鞋、拖鞋患病的幾率又比穿包鞋的小。看來古早人比較沒患扁平足或許是有其道理的;又或許根本不知道有扁平足?然這對我來説是不準確的,我們小時候還不是常打赤腳、常穿拖鞋...還有一條路是網頁上介紹的- 動手術,然我是不會去嘗試這個的,動刀嘛...嗯,改天再説吧,呵呵。
不過坦白說,到現在還是不太相信許多人走了很長的路,站了許久,都不會覺得腳板疼痛,頂多是小腿痠而已 - 是真的這樣嗎?
您,有扁平足嗎?
Saturday, December 23, 2006
觀念與決心
最近發現事情的促成可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先有觀念,第二部分是下定決心。沒有觀念,決心是下不了的。沒有決心,空有觀念也沒用。
之所以發現這樣的關係,是從家裏節約省水的一些小動作緣起。環保的觀念早深植心裏,自認也是相當把環保落實在生活中的一個人。凡出門,若有帶包包,裏頭少不了水壺或環保杯,以及環保碗,以防要打包食物。若沒有帶背包,身上也至少有一雙環保筷,避免在用竹筷的餐廳或小販中心才來懊悔。
家裏也有垃圾分類箱,紙張、塑膠、保特瓶、鋁罐等等,早已養成習慣資源回收。到菜市場或超市,也都會自備袋子,減少塑膠袋的使用。走在路上,也都會順手撿拾回收物,帶到可以回收的地方。連喝咖啡和茶,也因爲環保的觀念,不再購買三合一小包裝,改用自泡的,不製造太多不可回收的垃圾。唯家裏的用水,似乎一直都沒有設法讓水資源回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費。(似乎是沒有體驗過缺水,因此回收水的意識不夠強)
這次到臺灣參加了營隊後,更加強了觀念,在家裏開始落實省水計劃。
因緣從一個星期六的中午開始,那天煮了簡單麵食給小朋友。過程中把水省了下來,洗菜、泡面、洗手的水回收以後,竟可以把大約二十幾個花盆澆溉完畢。那天開始,決心要盡所能,回收家裏水資源。
原來一直覺得不太可能、不太容易做的,只要決心開動了腳步,也變得不是那麽難。洗澡多個桶子,刷牙洗臉多個盆子,多天來,這些水都用來沖馬桶,似乎很多時候沒有拉馬桶沖水了!算是有了小成績。花兒們也因爲主人的省水計劃,得到比較多的眷顧- 以往或許得等盆裏的泥土龜裂,或葉子垂頭喪氣時,才獲得主人的“青睞”,如今似乎時時都得到水的潤澤了,多好啊。
更有意外收穫,就是以往非常愛玩水的小朋友,開始也懂得了惜水的觀念,知道回收水可以再用。以前如厠一趟要拉好幾次的沖水摯,現在雖然如厠時還是想玩,手還是放在沖水摯上,但是都會自言自語:“要環保,要省水,水回收了如何如何...”,總算也沒拉下,聼了不禁覺得有些好笑又欣慰。目前還沒有把洗衣機的水善加回收,嗯,也是時候咯。
這樣的習慣從家裏開始後,自然而然蔓延到了工作場所。開始的第一點是廚房的洗手槽- 目前有同仁配合每天午餐前會準備三桶水,讓大家飯後依序洗碗。想開始時似乎也覺得有點難,有點懶,但是看到每天從水龍頭嘩啦啦流掉,心裏的不自在產生的決心,加上同仁們的配合,竟然也促成了。在此也感恩大力支持的夥伴們。
所以呢,一件事情不是光靠有觀念就可以,還需要許多不怕困難的決心。然觀念還是極爲重要的,沒有觀念,更本不會有決心的產生吧。因此環保的觀念還是得透過不斷的宣導工作,不只是演講或海報的宣導,最重要的宣導是身體力行,讓大家把觀念植入心裏。就算心的土壤是乾的,也要盡力播種耕耘,那天決心來了,就像有了水的灌溉和潤澤,觀念的種子就可以開花咯。
Friday, December 01, 2006
Thursday, November 16, 2006
沒有騎馬不快樂
“今天快樂嗎?”
“不快樂。”
“爲什麽?”
“因爲你沒有給我騎馬。”
有天整理相片時看到這張,奇怪小朋友怎麽都沒有向前看,而且還皺著眉頭...
啊,才想起那天早晨去公園時 ,新設的小小一個馬場,養著好幾頭馬兒。我高興地要小朋友和pony合照,他的目光卻早鎖在一位騎馬的小男孩身上。男孩一身騎馬健兒的配備,靴子、帽子都齊全,想必讓小朋友羡煞了。難怪回程時會說他今天不快樂…
小朋友單純地很,覺得只要能騎上馬就可以很快樂。而大人呢,似乎就無法這樣想。有時要換取如此的快樂,還得秤一秤皮包的重量,單單那一套騎馬配備就得花費不少呢。
該讓小孩擁有這樣的快樂嗎?或是不值得? 見仁見智,所謂寓教於樂,活動是否能讓小孩快樂、又富教育及啟發性,才是考量重點吧。
當然,現實面還是得考慮的,至少得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内。 好比看電影雖然不便宜,但有時為了讓小朋友有這樣的體驗,而電影也有一定的教育性,事後還可作爲親子的話題,這樣的活動,我就會偶爾為之了。而帶小朋友到圖書館則是我們最常,也認爲是最佳的親子活動了。
還好小孩還算聽話,從小至今也不會愛哭閙,才常常讓我過了關。
“爸爸,我要騎馬。”
“好啊,等你長大一些噢。”
“像那個哥哥一樣啊?”
“是啊,差不多等你七嵗吧。”
“爸爸,五嵗,五嵗就可以了。”
四嵗的小朋友,就開始會討價還價了。呵呵,老爸真不容易當呢。
Tuesday, November 14, 2006
不是LEGO頭
Thursday, November 09, 2006
偏見
人與人之間或多或少都會存在著偏見。即使是親情之間也不例外,更何況是朋友,或老闆與下屬之間了。
嚴重的,或許看到就要退避三尺,繞道而行,不見為妙。稍輕微的,還可見面話家常,真正要談心就似乎不可能了。
然而當偏見偏得正中己意時,卻變成偏心了。
我有幾個朋友的老闆們,人品都極好,能幹又有衝勁,可說魄力十足,然也過不了偏見這一關。有些屬下專門甜言蜜語,不務正事,盡讒言為能事,可偏偏卻得到了老闆的青睞,成爲心腹。
朋友們說來無不搖頭,怎麽頭腦思緒清楚的老闆,會對這樣的屬下如此信任?若該屬下為美女,或許情有可言,然幾個案例探索下來,要這麽稱呼這些人,就實在得昧著良心才能說出口了。
於是乎沒有答案,只能說前世兩者結了又深又好的緣,今生來互相報恩的。
還有其中一個老闆,偏見偏得閙了笑話。
話説他和其中一個屬下沒有很合得來,然那屬下其實也畢恭畢敬的,少犯差錯,要有,就是犯了八字不合了。加上這屬下是被派到海外任事,更少和老闆有直接接觸的機會。
有天剛學會用msn的老闆突然向我的朋友說,他的這個女性屬下不知怎麽的,連續幾次在msn裏叫他“親愛的...”。他氣得不理睬這莫名其妙的訊息,屬下卻三番四次在電子空間裏來訊。
我的朋友正好是那屬下的朋友,心想,不可能啊,她可沒那麽糊塗吧,膽敢叫老闆“親愛的”?好玩的是,誰都沒有去求證,只擔心問了,若是,會造成那女同事的尷尬;若不是,難道老闆騙人?
經過了幾天,某個上午,老闆又跳了起來,把我那朋友叫喚進辦公室,說“又來了,又來了,你進來看看...”。我的朋友懷著忐忑的心情,默禱著不會吧,莫非交了那麽久的朋友,都沒有看清對方的底細?進去一看,呼,心頭大石放下,趕緊和老闆說,這不是那女同事的電郵址啊。
老闆愣了一會兒,突然間似乎如夢初醒,哎喲一聲,“難道是我太太...?”原來老闆娘和那位女下屬名字相同,email 郵址只差了幾個英文字母。
呵呵,我那朋友立即打了個哈哈,溜出老闆的辦公室外,長呼一口氣,原來糊塗的不是那女同事,是老闆本身哪。
這個真實的笑話讓我感觸良多,人一旦有了偏見,不管再怎麽厲害,總還是得挂多一面糊塗的勳章了,可謂英明一世,糊塗一時啊。
個人覺得,人無法完全摒除偏見,但應該能減少,讓人與人之間可以少些誤會,甚至對立。如何減少?除了在與人溝通時要有足夠的耐心、愛心以外,還要用耳朵看,用眼睛聼噢。
Tuesday, November 07, 2006
超級環保筷
最近我多了一雙“超級環保筷”。
這super筷子長什麽樣呢?一共四截,前兩截後兩截,前後旋轉在一起就成一雙筷。與衆不同的是,一般的環保筷都是四截清一色,不是米白,就是黑色。而這雙呢,是黑白各兩截。轉成黑的一支、米白一支也可,黑白配成半截黑、半截米白各一支也可噢。
這雙筷子昨天上班時突然出現在我桌上,我一開始愣了一下,旋即想到它的由來。
記不得什麽時候了,起碼超過一年半了吧,我擁有的是一雙尋常,隨身攜帶的米白色環保筷。有天吃午飯時,突然“啪”的一聲,其中一支竟從中斷裂成兩半。還記得斷口處相當平齊,而後半段用來旋轉的螺絲部分竟然就斷塞在前半段的筷子裏。。。從此分了家,不可能重圓了。
難過之餘,望著剩下的一支筷子和筷子盒,只好重新買了一雙。至今還想不透是轉緊時用了“神力”?還是挾“太過重”的菜,才造成筷子斷裂?呵呵,算起來其實我已經“吃斷”三雙筷子了,第一雙斷在筷子尖,第二、第三雙就是這樣從中分家啦,唉。
沒多久之後遇到書軒店長,談起斷筷趣聞,竟然我們的翁店長也有一支“遺孀”筷,而且連“家”都沒有了。這下可好了,一拍即合,立刻把我的“遺夫”筷送給了她,連帶也相贈一個“溫暖的家”,呵呵。雖然對方長得黝黑了些,不過想想只要結合了,就可以成立一個圓滿的家,發揮原本該有的功能;在雙方“家長”的同意下,立刻結連理啦...
沒想到事隔了那麽久,我早忘了這雙筷子,現在竟回到了我這裡。
沒有任何留言,想是翁店長為了更崇高的理想要離開前,留給我一個最好的紀念吧。
這一雙來自不同“家庭”的環保筷從此回到“父家”,又要繼續發揮功能他們的功能咯,稱得上超級環保吧!
Sunday, November 05, 2006
蒸包子
小朋友昨天突然就發燒了。
處理小瓜的發燒,不是沒有經驗的,只是小傢伙身體還不錯,也有段時間沒有發燒了,昨天竟比較緊張起來。
上午請了假在家裏照顧他。趁他喝了黑糖水睡去,趕緊翻開我的育兒寶典-姜淑惠醫師的《這樣養育孩子最健康》,看了發燒處理篇,心才逐漸安定下來。
記得書裏寫著,只要孩子的燒沒有超過四十度,或持續24小時以上,或反反復復,基本上是不會造成大腦傷害,只要小心處理,父母不需過於擔心。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孩子一發燒,就緊張得不得了,趕緊帶孩子看醫生、吃退燒葯、抗生素的,就是要讓燒立刻退下來。
姜醫師的概念卻是-發燒不是病,是症狀,是身體抵抗感染的一種表現。而這樣的一個過程非但無害,反而有益--它代表另一種觀察與含意:孩子在不斷接受外來物質入侵後,白血球所進行的一場又一場的新兵訓練歷程。孩子發燒一次,免疫力就提升一次,直到逐步完成。若是馬上退燒,就等於剝奪掉了訓練白血球對抗病菌的機會。
書裏也提到,古代人稱孩童成長要經歷“蒸變”的過程,一次次的發燒就好像一次次的蒸包子;燒退了,包子也好了。而且,小孩經由緩和逐步的退燒排毒後,精神、食欲、體重、身高都會三級跳呢。
我有幸得閱此書,並相信其中所言,更在孩子出生至今有生病發燒的日子裏,堅持不用西醫開退燒葯、吃抗生素等,似乎也因爲這樣,小孩雖然瘦小,身體卻相當好,至今除了嬰孩時期打免疫針以外,未曾看過西醫。只有兩三次的高燒,也是用了一種小孩用塞屁股的藥物退燒(這也會有副作用,不得已也不用),後續的咳嗽都是讓中醫診治好。
這樣的概念似乎顛覆傳統,實際上卻對孩子有幫助呢,僅和大家分享。
關於《這樣養育孩子最健康》的書本和作者介紹:
http://www.eurasian.com.tw/BOOKS/01600004.asp
Saturday, November 04, 2006
心是口非
很多時候我們都容易心是口非。想說的話明明是這樣,到了嘴邊,不知怎麽的,出了口,就變成那樣了。似乎嘴裏有個轉碼器,把聲波和意思都轉了碼。
原本一句讚嘆的話,聲調不同,就變成了諷刺;一句要道歉的話,可以因爲語氣,變成了還在賭氣。有人說,這就叫習氣啊,過去生累積下來的。雖然念頭是好的,到了嘴邊,有時可以變成駡人的話語。一時似乎也不易改正呢。
另外一種狀況是,原本想要表達某個好情緒,卻因爲想從對方那裏得到什麽(可以是讚嘆、認同、甚或道歉...),出口就變成了完全另外一回事。而且一旦話説出了口,就收不回來,甚至不斷擴大,直到完全乖離了本意。
於是在愛人的領域裏,思念變成了埋怨;親情的範圍裏,愛護變成了責備。有時候雙方面在事後想想,就會覺得行爲可笑;有時卻無法那麽幸運,可能就此換來了終身的沉默。也似乎在這兩方面-親情與愛情,人類比較無法放下自己。
爲何無法按照自己原本的意思把話説清楚?是面子嗎?是太在意別人的認同嗎?而這世界上可有絕對的對與錯?
還有一種心是口非,也不見得便是口非,而是由於很多時候話語需要聲調的配合以外,還得再加上表情,甚至於肢體語言。於是人類的情感有時候必須透過面對面,才有辦法釐清。否則言語聲調都對了,卻由於看不到表情或肢體動作,卻還是誤會重重...
因此現代科技的發達,一條電線兩個聽筒確實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帶給了人類許多方便,卻也不知造成了原本不必要的誤會?如今風行無聲、“無情”的手機簡訊和網路即訊,又是如何?但想想古人也時常以書信往來,也屬無聲,是否也容易造成誤會?
思考起來,無聲造成的誤會未必是訊息内容的長短,雙方的互相認知才是最關緊要。否則古早的文言文往來就那麽一兩句,呵呵,豈非誤會到了天邊去?
話説回來,心是口是也是一門學問。什麽才是真心話、真實語?心裏有什麽,就說什麽-- 心直口快就一定真實嗎?若為了真實而傷人似乎不值得也不應該噢。婉轉是否代表拐彎抹角?圓融是否就容易失去了原則?
我想,如何能在顧及別人的感受之下,好好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才合乎中道,才真的是心是口也是吧。
Tuesday, October 31, 2006
喜歡不喜歡
人與人之間總是有緣深緣淺,
緣深厚的就喜歡,
淺薄的就喜歡少些,
甚或不喜歡。
比較麻煩的是當我們很喜歡的人,
喜歡我們不喜歡的人的時候,
往往我們就會不開心啦。
甚至我們會希望我們很喜歡的人,
不喜歡我們不喜歡的人。
不管有沒有去遊説,
或者只是隱藏在心裏,
可就希望這樣的事情能發生,
偏偏這種事不易發生,
於是心裏更不開心啦。
奇妙噢,都說緣深緣淺了啊,
何苦勉強呢?
這就是“我”現形的時候啦。
沒有“我”,
就沒有了“我的”。
沒有“我的”,
就沒有我喜歡或我不喜歡。
一切都應該只像是映照在一面鏡子上,
人事物去了,影也不留。
可偏偏“我”現形時,
喜歡的不喜歡的通通留了下來。
越喜歡,留得就越深刻,
同樣的,越不喜歡也一樣...
且不談如何讓“我”消失,
來看看另外一些點吧。
為何我喜歡的人會喜歡我不喜歡的人?
為何我不喜歡的人會喜歡我喜歡的人?
為何我不能喜歡我不喜歡的人?
我不喜歡的人會喜歡我嗎?
那個我喜歡的人,
一定有一套妙法,
才能讓我喜歡,
也讓我不喜歡的人喜歡,
對嗎?
那或許才是比較實在,
也比較看得到,
而應該去學習的東西噢。
Saturday, October 28, 2006
依然在
去了巴西立公園“野餐”。
小朋友一大早就吵要去海邊野餐,既然興致勃勃就走吧。
帶著麵包和開水,騎著"Batman Bicycle"去了。
找了張桌椅並生的bench,就坐下吃起麵包來。
小朋友突然嚷道“都沒有鋪一塊布的...”。
哎喲,這小子,還來真的呢。
公園、海邊景色依然美麗。
自從搬家後來了一次,讚嘆之餘決定經常要來。
初期饒有興致來了幾次以外,後來竟然也逐漸把這地方“忘”了。
今天終於回來了,而且發現了不少新設施。
還有代表三大民族的演練群衆-
中國氣功、印度瑜伽及洋人的國際標準舞。熱鬧卻不喧嘩。
心中再次決定一定要常來了。
回家路上,經過了人來人往的Elias Mall。
有的趕往用早餐,有的在選購衣服、逛市場...
心中忽然一凜,怎麽才踩過幾條路,轉幾個彎,境界就完全不一樣了。
剛剛那片寧靜的草原,那安詳的海浪聲,那緩緩的瑜伽動作氣功招式...
原來人的生活,可以在同一個地方,但相差那麽遠。
最近我來Elias Mall的次數早已經大大超越了公園和海邊...
似乎有段時間被貪睡拉住了腳步噢。
那一片清涼地,之前不是説好要常來的嗎?
怎麽卻好像心中那片清涼地,常常不自覺就把它給忘了?
是啊,凡塵擾擾,不怕煙霧霾害- 那會讓雨帶走的。
怕的是讓自己迷失在懶惰的心霾裏。
撥開迷霧就會發現,清涼地依然在,只是自己走遠了。
還好,用功就可以回來。
還好,清涼地依然在。
Friday, October 27, 2006
Tuesday, October 24, 2006
Monday, October 23, 2006
童言故鄉
床前明月光
前些時候,快四嵗的小朋友從幼兒園回來,開口就唸:“床前明月光,衣服脫光光...”頓時惹來了一陣笑聲和一些皺眉。
我剛好站在附近,小朋友也高興跑過來,重復唸了一篇。而我,沒有立刻給他太大的反應,知道必定是其他小朋友“教”的,於是平心靜氣說:“好像不對噢,我聼過的不是這樣呢...”小朋友似乎認爲買不到我的心,又重講了一次,我還是沒有笑。看到我不賣他的賬,就跑掉了。
後來我帶小朋友到二樓,跟他說我聼過的好像不是這樣噢,不知道他是否會真的呢?純真的小朋友立刻唸了“真句”,而我趕緊把握機會,點頭拍手稱好,立即進行優點轟炸,霎時把他稱讚得像個什麽天才似的,奇怪效應也在這時後發生了。“我朋友教我講不對的...他們不乖。”小朋友闕著嘴說。“對啊,所以我們不能學...”有效噢,從那刻開始,小朋友真的就沒有再重復那不對的詩句。
而前幾天陪小孩看一個兒童電視節目,裏頭描述一群小學生為了想留住即將離開的老師,於是想討老師歡心,領取了神奇的“乖小孩護照”,讓自己只能做乖小孩做的事。沒想到由於“護照”其實已經“中了病毒”,因此在唸詩句給老師聼的時候,竟然唸成了“床前明月光,老師脫光光...”於是班上笑成一團,老師羞憤而去。
看得入神的小朋友,立即指正:“爸爸,他們講不對的...”隨即唸了“真句”給我聼,當然,我還是讚嘆一番。
當下,除了感到慶幸,較早前及時糾正了孩子的錯誤,也對電視節目的策劃起了一些些的疑惑。節目裏非得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要表達的東西嗎?我們或許會一笑置之,孩子呢?難道製作人不覺得這樣會誤導小孩嗎?原本沒聼過、甚至沒想過“床前明月光,老師脫光光”的小孩或大人,是否會當成笑話有樣學樣?小朋友在校園聽到的“衣服脫光光”的來源是否就是兒童電視節目?
我疑慮得太多了嗎?我是杞人憂天嗎?
有人談論過,臺灣電視節目的汎濫,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行徑。例如有些節目裏,請來了“開鎖高人”分享種種開鎖技巧,輕輕的一下、小小的一根鐵絲,就“卡啦”開了鎖,效果往往讓人譁然。當然原意是好的,可有沒有想過原本不會開鎖的人,在電視節目示範以後,都變成了開鎖高手?而間接地引誘出人的犯罪心理?
這樣的節目應該有別的方式呈現吧?若播出了會造成對社會負面的影響,是否不播比播出更好?
當製作人在製作兒童節目時,且不論對經典之作的尊重與否,是否考慮過陪伴孩子看電視的父母,或社會大衆,是否已經到了一個成熟的階段,會善巧地與孩子清楚解釋什麽是錯與對,是或非?
輕輕的一個笑話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影響人心舉足輕重的媒體界,感恩你們長期面對各種壓力,更期許你們繼續努力,製作優質節目,打造優良人文社會,謹此共勉,慎之慎之。
Sunday, October 22, 2006
布店男孩
想到住了十幾年,見證我成長歲月的布店,不免鄉愁又襲了上來。
那是在二馬路一整排兩層樓高的建築,我們家的布店從角落數起是第四間。樓下是布店,樓上是住家。我在那裏度過了約15年的歲月,算是“城鎮的小孩”。聽説是在我五嵗那年搬進去的,然之前在比較鄉間生活的記憶卻始終無法記起來。
我們熟悉的兒歌《客人來》裏,唱到“客人來,看爸爸,爸爸不在家;我請客人先坐下,再敬一杯茶...”,對我來説是從來沒有的,爸爸很難不在家,最多是在樓下。作文裏許多人提到爸爸上班去,晚上才回來的光景,我也從來沒有過,還有點羡慕。爸爸啊,就在樓下經營著養活我們一家的布店,午飯、晚飯都要上來一起用的。可現在回想起來,這其實就是一種幸福啊。
我也常到樓下去。可我,從小就不是做生意的料,客人來了,我懶得招呼,我下樓的目的大多是要看報紙,新聞也好,連載小説也好。總之顧客要買不買,隨他吧,我可不做推銷。所以啊,這布店早注定沒有人繼承的啦。
不過身為布店男孩,當然還是會幫忙的。還記得剛開始都只能幫忙“綑布”- 布剪好之後把剩下的布綑捲起來。小時候只能“綑”36寸的那種老人内穿用的褲布,或是小朋友做睡衣的,36寸是打開的寬度,實則是只有18寸的木板為軸心,最適合小朋友做了。或是幫忙把剪好的布褶好,爸爸的要求都要整整齊齊的,否則他也不罵人,只是會再重褶一次。
漸漸地手長了,肩膀寬了,才能捲起45寸,以圓筒為軸心的筒型布。這類的布料一般是最普遍的,男生的襯衫、女生的花衣,大都屬於這類45寸“濶風”(寬度)的布料。捲時要注意兩旁的平均,有靠著以剩餘的筒布擺成的桌面來捲,或雙手把筒布拿著在空中捲都可。後者比較快,卻也比較費力,臂力不夠是撐不住的。
捲起來放囘原來的位置也需要一定的技巧,速度要夠快,和比鄰的布筒緊緊靠在一起,否則布的一角就會漏了出來,就得重新再來。一般棉質的布料都還好,若是那種比較滑的,有時真的還得放個兩三次才會成功。
有一些布筒是要挂在外頭或插在店門口的桿子上,招徠顧客用的。那種的捲法,就不需要把布都捲好,而是留個一碼半到兩碼左右的布頭,再把這片布頭鋪在布筒上,印象中老覺得它們像極了一個個印度女孩。
似乎是中五以後的假期吧?等著SPM放榜的我正式成爲了店員之一,有薪水領的噢。多少錢竟然記不得了...那時才真正體會到了做生意的不易,除了講到嘴痠都不見得有人要買,還有全天因爲站立而引發的腳痠。
顧客有時會買很多的布,只要超過三碼的,就不能用一般褶被的方式來褶了。有陣子流行“車”(縫製)枕頭套來賣,於是顧客一來就是大量地買,三十碼、四十碼的,那像一座小山的布,褶起來也頗考技巧和力氣。首先得找到布頭,然後左右手把布在胸前拉開約一碼的距離,先右手順著布緣滑出去,以右手手指定位後,再用左手順布緣拉開滑出去,左手手指定位。這樣來來回回地,直到布被拉完。有時太重了,連下巴都要用上,幫忙支撐布的重量。
好不容易拉完了,由於開頭的距離大約是一碼,因此還可以順便點算,看看剛剛用尺量的時候是否量多或量少了?量布很考集中力,一不留神就容易出差錯,所以記得爸爸在量布時最嚴肅,無論你講什麽他都不會應聲,要耐心等他量完。所以縱然吃飯時間到了,若爸爸還在量布,是不能叫他的。若是不知好歹,挨駡是應該的了。
還有一種布是男士的褲布,60寸寬,對折是30寸,也是用木板做軸心。綑捲這種布也是我們常做的,只是捲完後,小時後由於力氣不足,就這樣交給爸爸或叔叔,由他們自己去把那一匹布曡回去。直到長大了,才有力氣幫忙這一項,把壓在上面的布匹搬開(有時是五、六匹),把剪好的那一匹布放上去時,還得留個一碼到兩碼左右的布頭,向裏褶入,留個長度在外,供顧客選布用的。
第一次親自量布、剪布應該是有次吃飯時間,叔叔姑丈都不在,爸爸也在招呼另一個客人的時候。終於有機會了,可那時的心情真的是戰戰兢兢,把布量好,褶好出一條筆直綫,拿起剪刀,竟然唰的一聲就過去了。我的處女作,沒有太大的驚險,或許從小耳濡目染,“刀法”早就在心裏練熟了。從此就真的幫得上了,從介紹、談價、量布、剪布到收錢,整個過程都可以獨當一面了。可我,說實在,只覺得好玩,還是沒有想過要以此爲生。所以啊,也一直沒有把它當一回事...
到了晚上,關了店,就是我們父子的時間了。爸算鈔票,我算銅板,印象中也沒有太多的談話。一般上我算完後就上樓了,留爸爸在樓下做最後的結賬。以前的爸總是對客人很多話,對我們卻不多言...刻苦勤儉是爸給我最深的印象。
幾年前布店生意結束後,爸媽也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麻坡,到新山和大姐住在一塊。現在的爸,應該是上年紀了,和我們說起話來總是要重復好幾遍,套句媽媽說的,像爺爺,呵呵。我自己似乎也有遺傳到一些這樣的“特質”噢。
回憶寫起來似乎不再是遙遠的事。以前不覺得怎樣的布店生活,經過了十幾年,竟變得份外珍貴。以前覺得沒有學習到什麽的,敍述起來竟也是那麽多的文字。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成長歲月,現在回首才知道那是獨家獨有的,還好有了部落格,可以和大家分享。
Saturday, October 21, 2006
小錢可以行大善
小時候住在兩層樓的店屋,樓下是爸爸和叔叔姑丈經營的布店。
每當一天營業結束,爸爸結算營業額回到家(其實就是上樓而已,回想起來還蠻特別和幸福的),就會把褲袋裏一天所剩下的零錢,給我們讓我們投入撲滿裏。 嘩啦啦叮叮咚咚的聲音,真令我懷念。
那個時候啊,想的都是存錢要從小開始,再不長大會沒錢噢。現在想起來,這是南洋一帶父母教育孩子節儉的一種方式吧。
直到許多許多年以後,聽到了“竹筒歲月”的故事,才知道撲滿的錢不一定是要給自己,還可以捐出來為善幫助更有需要的人 。而且每天投下一些錢,是讓自己發出一份善念,和一份祈禱。
是啊,每天把一些零錢投入撲滿,既不影響生活,也可積少成多,更讓自己成爲一個有能力助人的人。於是“給師公蓋醫院”的竹筒或撲滿出現了,教育孩子要節儉以外,更教育孩子啓發善念 --爲善最樂。
美國有位年輕人,早年因爲感冒到慈濟義診中心得到幫助,了解了“竹筒歲月”,感動之餘,也效仿每天儲存五毛錢。而且在每年生日的時候,就把撲滿的錢捐出來,一來感恩媽媽誕生他,二來回饋做善事,而且一做就持續了六年呢。
幾天前,來了一位中年人,與他的兩位女性親戚,拖了個皮箱到會所來捐。裏頭竟是滿滿的鈔票和硬幣!有趣的是,這些錢都是來自各國,有臺幣、人民幣、泰幣、日圓、馬幣、澳幣、新幣、港幣、美金... 問清楚,原來都是這位先生周遊列國以後所剩下的小錢,他的習慣就是把它們塞入皮箱裏,滿了再捐出...而且從不留名。
同仁們花了半天,好不容易把整皮箱的錢算好,換算後竟然有壹萬多新元!
看來小錢還真的是能行大善噢。每天回家後把零錢存起來,一來不影響生活素質,二來真的可以幫助許多有需要的人,三來讓生活中充盈著善念,何樂而不爲對嗎?
Friday, October 20, 2006
Sunday, October 15, 2006
祈禱的力量
引導大家一起虔誠唱《愛灑人間》
那是一首祈禱的歌
五年前因爲九一一事件等等災難
爾後在同年十月十三日
慈濟發起 愛灑人間、
一人一善運動的主題曲
我不知道祈禱的力量有多大
但是我相信一定有
那麽多的苦難,那麽多的天災
許多我們腳步無法抵達
伸手無法及的地方
唯有好好地為苦難的人們祈禱
早上找一些帶子時
看到了SARS期間
用來引導大家祈禱的VCD
也是有愛灑人間這首歌
剛一打開
一旁的小朋友立刻合掌跪了下來
“要祈禱了...”小朋友說
欣慰的同時
(原來小朋友共修時有認真噢)
也趕緊跪在他旁邊虔誠祈禱
祈禱中間陽臺傳來了玻璃砸碎的聲音
落在我靜止的心海裏
激起的是一朵很小的漣漪
慢慢散去...消失...
這讓我更相信
只要心念虔誠
祈禱聲一定可上達諸佛聼
至少至少
自己的心情就先平靜了
那天或那刻要動怒的種苗
或許就被拔除了
誠邀您一起來祈禱
至少一天一次,好嗎?
Wednesday, October 11, 2006
智慧通達廚房
昨天開完會回到家已經十點多。一開門,小朋友帶著面具,披著披風,一副蝙蝠俠樣子跳出來。令我訝異的是,小朋友竟然合著掌開口唱:“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
最後一句倒是沒聼得很清楚,趕快給了他一個鼓勵,心想,小傢伙好棒,《無量義經》經文也背了起來,就先去洗澡了。
洗完澡出來,聽見小瓜被糾正發音,於是要求小朋友再唱一篇,“靜寂清澄…;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廚房」”。”哎喲,呵呵,果然不行,通達諸法變成了通達廚房,於是也加入了糾正發音陣容。
好不容易終於糾正過來了,「通」「達」「諸」「法」,每句都拼對,意思也解釋了。問他:“誰教你的呀?”原以爲答案一定是某某人,結果答案竟是…“千手觀音教我的。” 呵,看來此歌曲的CD封面-- 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演出的《千手觀音》形象已經進入了小朋友的腦袋裏。
隔天小朋友起床,再次唱起這首歌…. 結果還是“得大智慧,通達廚房”。原本有點生氣,轉個念頭,呵呵,是啊,要進廚房也是得有大智慧啊 – 民以食為天,沒有智慧,怎麽會到又熱又雜的廚房做菜與衆人結好緣?沒有智慧,怎麽能讓菜色千變萬化,色相味俱全?沒有智慧,如何煮出健康菜色,讓人人健康又快樂?
囘過頭來,小朋友一旦學會某樣事情,真的是不容易改回來的,所以呢,還是一開始就得教正確的才行噢。
說靜思語的蝙蝠俠
一是只要保持心思單純,東西就能學得快。如何單純呢?就是要時常把心中的那杯水倒掉,別都裝得滿滿的,否則就無法再加水咯。只有抱著“求法若渴”的心態,才能讓自己永遠在學習中啊。
二來,大人確確是小朋友的模。大人如何教,小孩如何學,而且學得非常快 –不管是好是壞 。所以爲人父母者,真是得小心翼翼啊。小孩做錯事難免,但我們若對他不當的行爲哈哈大笑,對他來説,卻是一種鼓勵,而他也就會往那個方向發展了。
昨天就聼一位師兄談起有位博士洋人的孩子從小喜歡玩“死亡遊戲”,扮死人,研究死的方法,而父母都只是微微笑,沒有給予糾正,想想或許長大就會改善,就給孩子一些自由吧。結果小孩不到十三嵗就真的因玩遊戲往生了,父母無論如何後悔卻再也挽回不了。唉,對錯是非終究得分清楚 – 而且要從小教育啊。
我家這個超愛超人的小朋友啊,除了愛把自己打扮成蝙蝠俠、超人、Power Ranger等等以外,晚上睡覺前都要聼一個蝙蝠俠的故事才肯入眠。
可蝙蝠俠的故事都充滿著打鬥和暴力,如何是好?於是... 用靜思語征服敵人的蝙蝠俠出現了,取代了用拳頭武器的那位。
故事裏,蝙蝠俠再也不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而是用靜思語教導對方,例如:“師公教我們要口說好話,手做好事,腳走好路,你別再做壞事了噢。”壞人如是奉行後,蝙蝠俠也就放人了。而小朋友也聼得津津有味,甘願地睡覺去了。
“Batman很厲害噢…”小朋友有次睡前說。
“是啊,因為Batman聼師公的話- 盡多少本份,就得多少本事,所以從小勤勞學習、用功努力,長大了就很厲害啦。”
前天,小朋友在看書,向走進房間的媽媽說:“看書是我的本事噢。”
我不知道自己能帶給孩子什麽,但是我堅信潛移默化的力量。
(左上)超人 (右) 騎車的Power Ranger
(左下)背氧氣筒潛泳的蝙蝠俠
靜思語是什麽?請參閲:#靜思語
每日一句靜思語:http://www2.tzuchi.org.tw/tc-master/html/still_en.htm
Monday, October 09, 2006
理所不當然
昨天看大愛電視臺,現場訪問劉銘先生的節目。 劉先生從自己身上的不方便,談起了生活種種,很有啓發和激勵性。 今天回想起來,許多談話都忘記了,卻對劉先生說的“理所不當然”有深刻的印象。
是啊,很多時候,我們都把許多事情都看得太過於理所當然了。 喝杯水、吃個飯、看電視、用電腦、上網、走路、跑步、游泳...都是生活中輕而易舉的事。 最容易覺得理所當然的,或許就是身體的健康了。 卻從沒想過,呼吸順暢、手腳利落、頭腦清楚、眨眨眼、聞個味道,都是值得高興、感恩的事情。
劉銘先生由於身體的不便,晚上睡個覺,連翻身都是個問題。 然而為了盡量不吵到別人,他可以一整晚都維持一個睡姿,除非萬不得已,否則不輕易叫醒身旁的妻子。 連翻身這麽簡單的動作都不是理所當然了,所以他對生活種種的“理所不當然”體會是很深刻的。
也由於抱持這樣的生活態度,劉先生雖然身患重度小兒麻痹症,卻份外珍惜自己所有,發奮向上,用健康的心靈在廣播界及臺灣殘障教育及服務工作開創出一片天,並榮獲“臺灣十大傑出青年獎”。
反觀許多好手好腳的人們,由於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也就無法對自己所擁有產生珍惜感,更無法感恩成就這“理所當然”的種種因緣。以爲理所當然,於是只想要得到更好、更多,卻不懂得為他人和身邊的環境著想。
一個簡單的例子,許多人習慣開空調睡覺,卻忘了空調所排放的熱氣其實也是造成溫室效應的原因之一。但人往往會覺得理所當然,“很熱啊...”可沒想過空調沒發明以前的日子,人們怎麽過呢?“那時沒那麽熱...”這也似乎有理,難道要怪發明空調的人?其實也不是不能開空調,只是能不開時則別開,每個人都能這樣做時,大地被摧殘的程度或許就能減低了。
對身體的健康,我也有點理所不當然的體會。 中學以後,似乎就無法再在運動場上衝刺一百米,當然要也可以,只是換來事後的嘔吐和頭昏。 近年來,更是被頭痛和傷風糾纏不清。 醫師看了不少,藥物也用了許多種,卻找不出原由;偏方、秘方、補品也試了幾十種吧,卻無法遠離這兩兄弟。
對我而言,沒有頭痛和傷風的日子誠屬難得,是值得感恩和慶祝的。那種頭腦完全清醒、精神可以完全集中的狀態,是我相當渴求的。
然這樣理所不當然的健康也不是壞事,至少讓我懂得知足和感恩。 知足於自己的五官完好、四肢無缺、沒有不良於行; 感恩頭腦可以思考、有毅力可以讓精神集中、能聼、能寫、能說、能跳、能笑... 比起許多許多的人,我是很好命的啦。
最近在想,身體的健康真的是一種福報。 沒有福報的人,吃得再好,照顧得再好,還是免不了全身病痛; 福報好的,儘管粗茶淡飯,日食一餐,還是一樣健健康康過日子。
今天想想,福報也不是理所當然的,前世沒有修,怎麽會有福報? 一定是有種下了健康的因,才會結出健康的果。 這樣想來,今生實在要趕快做,趕快修啊,不要到時再來人間時,還是得邊打電腦邊揉鼻子,邊看書邊按摩太陽穴...
理所不當然延伸出去,實在是包括生活的一切呢。想想有什麽是理所當然的呢?所以啊,除了身體健康要感恩以外,有份好工作要感恩,有好家人要感恩,每天都有飯吃要感恩,空氣沒有污染要感恩,食水乾淨好感恩,生活在沒有戰亂之地好感恩,能在今生遇上佛法和明師更是好感恩...
有關劉銘的文章可以參考:找方法,不找藉口 -
http://taipei.tzuchi.org.tw/monthly/470/470c5-3.htm
有關劉銘的故事可以參考:《經典》專書- 發現系列 - 《人間大學》
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books/discovery1.htm
大愛電視臺網路直播:http://www.newdaai.tv/rstpbk/index.php
Saturday, October 07, 2006
霧裏看月,月無言
霧裏看月,多美的境界啊。
高山上,霧氣裏,望著皎潔明月。
事實卻是因爲印尼Sumatra火燒林吹過來的煙霧,幾乎籠罩了全島。
同樣是朦朧,這個朦朧卻不美,雖然也想象了自己身處雲霧中。
但一想到空氣污染指數,心就涼了。
昨夜到友人家裏聚會,過了個沒有月亮的中秋,似乎還是第一囘。
今夜不甘心,乘著等人的當兒,擡頭望,一年才那麽一次呢,怎麽能錯過。
月出現了,還是很美,沒有因爲地球人的貪婪燒芭行動而有了什麽改變。
這讓我聯想起一首歌的開頭:“繁星依然閃亮,明月依舊無言...”
月如果有情,見證了地球的開發與變化,當然只能嘆息搖頭,還能說什麽?
人類,就一定得把地球資源耗盡,才能醒悟嗎?
證嚴上人說:開發地球資源是古老人類的智慧,資源回收再利用則是現代人的智慧。
今天看了部影帶,談到如何讓地球更長壽。
想想我們能做的實在有限,不過還是得靠大家一起來努力:
1. 購買必須而非想要擁有的東西。
2. 購買使用期限長的產品。
3. 購買使用過後可回收的產品。
4. 購買東西請自備袋子,減少塑膠袋的使用。
5. 不購買包裝過於華麗誇張的產品。
6. 好好使用,讓產品超過其保證壽命。
7. 出門在外請攜帶環保碗筷,避免使用保麗龍餐具、竹筷等。
8. 培養資源回收的好習慣。
Friday, October 06, 2006
Saturday, September 30, 2006
不和你一般見識
這句話乍聼之下,似乎賭氣的味道很濃。仔細想想,卻未嘗不是解決煩惱的一個方法。
有些人樂於助人,但當事情做得不夠有效率,被人講的時候,心中產生了不舒服,或許影響到日後就不再做了。
可效率歸效率,樂於助人是一種好人格,不應混為一起。不應為了別人的不高興,而抹煞了自己助人的樂趣;說的俗一點,就是不需和對方一般見識啦。
該做的應該是想方法提升效率,這樣才不會斷了自己喜歡的路,也不會讓對方不高興啊。
要是怎麽做對方都還是不高興,那就是對方的問題啦。則也不需生氣,何必讓對方的習氣來影響自己的情緒?對方境界沒到,不代表我們得降低境界,和他一起發脾氣啊!
人格是需要歷練陶冶的,效率卻是可以輕易提高的。為了效率犧牲自己的人格,不值得啊。
下次和脾氣比較不好的人相處時,記得,不要和對方一般見識噢。
Thursday, September 28, 2006
不要讀大學
Wednesday, September 27, 2006
花言茶語
那個空間終於整頓了,終於像個樣了。從此人們不需再在倉庫裏工作,可喜的是,也都下了決心繼續維持新樣貌。可賀的是,每個早上門自動開了,裏頭有了清早勤奮的倒水掃地聲。
用櫃子隔開的空間,也增加了個小圓桌待客,增添了溫馨禮儀。
而這個空間的小圓桌,不知何時,已經變成食物展示區。那個空間有了圓桌後,這個空間的圓桌再也無法忍受,決心回到它當初乾淨的模樣。
於是食物全盤搬家,然後遠從大陸來的茶具適時進來了。雖然被用的可能性不大,卻似模似樣地扮演了歡迎客人進來時最好的角色,沒有茶,卻茶味飄香。
什麽時候,花兒也不甘寂寞和茶具做了伴。這一來,茶香中滲入了花香,每天早晨一眼望見,還有凝神靜心之妙用。
環境的影響真不能被忽略。安寧靜謐的空間,讓人思維順暢,精神集中,自然辦事效率就高了。這個時候,才發現安靜不動的雜物竟然可以發出聲音干擾人,沒有吵鬧卻淩亂的空間,是無法靜謐的。
同樣,沒有茶具和花兒的圓桌是冰冷的,但沒有茶的茶具、不會説話的花兒卻賦予了這個空間另一種生命,讓人心曠神怡,仿佛喝了杯好茶,繞了趟花園。
謹以這張照片和這首不知作者為何人的詞兒,和您分享這個空間的花言茶語。
《茶語》
一心二葉 山泉水
四月清明 午採茶
六両菁 七碗露
八分情誼 九巡
拾得茶馨 滿園香
歡迎有空來坐坐,喝杯茶,賞個花噢。
Tuesday, September 26, 2006
小病是福
昨夜小病突然來襲,原本還要做的作業,只好作罷。
上午中午下午都不見徵兆,在用完晚餐後,突然就傷了風,背部也疼痛了起來。。。囘到家裏,只好背棄帶囘家準備繼續作業的電腦,洗個澡,九點多就睡去了。
夜裏小病加劇,夢魘連連。醒來一看兩點半,不得已拖著全身酸痛的身體,到廚房吃了藥,想想還有幾個鐘頭,到了早上應該會好起來吧。
想起來,還不懂爲何突然就病倒了。死亡是否也是這樣的呢?無聲無息,說來就來!
人說小病是福,或許就是這樣吧,讓自己體會一下無常,知道自己的富足,珍惜自己所有。
知足了,才能生起感恩心。感恩、乘著自己還活著,趕快積極、努力噢;莫要突然就去了,才後悔許多事來不及做,後悔許多事做不對了。
後悔,是人生最大的懲罰啊。
Saturday, September 23, 2006
排隊的默契
今天帶小朋友回家鄉。
很久都沒有搭巴士過長堤了。這次沒趕時間,也就沒去借車,也想趁機體驗一下從家裡到新山的大姐家到底要花多少的時間。
於是帶著小朋友,輕便的行囊,就出發了。一路搭巴士、地鐵再轉巴士,來到了關卡。和以往一樣排著隊,隨著人龍緩緩向前移進,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時而緊密、時而有空隙,突然心中卻生起了一個疑問。
每次開車,幾乎都在關卡前遇上車龍。往往兩個隊伍或三個,彼此之間若有縫隙,其他隊伍的車輛就會“乘虛而入”,擠到你前面。心情好時,也就算了,趕路時,就禁不住要埋怨起來。
奇怪的是,這樣的現象為何沒有在人龍中發生呢?若有人這樣做,恐怕就會被人立即阻止了吧?
話說回來,車龍裡大家其實也都是小心翼翼,盡量不讓其他車輛插隊的。我就經常緊緊尾隨著前面的車輛,但一不小心,被旁邊的車輛“硬闖”了進來。妙就妙在對方插隊後,似乎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似乎只能算了,似乎是不能出來和人家理論的。。。這就是車龍與人龍最大的不同處啦。
現在想起來,這是那門子默契啊?又是如何被大家認同的呢?
是否因為人龍裡,彼此可以拉住彼此,所以不允許插隊;而車龍裡人們都無暇再跑出來阻止插隊者,所以只好任其為之,久而久之,也就培養出這樣的“默契”?
這種自然而然產生的默契,也沒有好壞,只是突然觸動了自己的想法,對人類的行為覺得更加不解而已。
呵,說到排隊的默契,卻不是每個國家的人民都有的。
我在斯裡蘭卡協助發米糧的日子,就清楚明了當地居民是根本沒有排隊的概念的。即使用紅白相間的間隔帶區隔了,人們還是不加理會,不是跨過去,就是從底下鑽過去,然後一臉無奈的我們露出發黃帶黑的牙齒。。。
新加坡呢,則是著名的排隊國家,到處可見人龍,而一般都是有欄杆區隔或引導人們的秩序。奇怪的是當有免費物品領取時,卻不見得需要有人現場維持秩序,也算是一種奇觀吧。
最欣賞的是在台北捷運站裡看到的,所有人都自動在捷運門口處排成兩行,完全不阻擋到要從捷運裡走出來的人們。。。另外一幕是上下電扶梯時,大家自動站到右側,沒有人是會兩個人同時站在同一個梯階上。。。簡直就是另類的排隊。
這兩幕,讓我明白了,真正良好的排隊默契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文素養上的。
Thursday, September 21, 2006
Tuesday, September 19, 2006
吝嗇心情
來這裡十三年了,卻從未好好使用這裡的圖書館。
會用,竟是因爲小朋友看書的年齡到了。
這可真是一個好天地,任瀏覽、任悠游,許多不捨得花錢買的,再不用不捨了。
是家鄕沒有的關係嗎?竟不曾培養到圖書館的習慣,白白浪費了這許多時光。如今超過了而立之年,才想到要彌補未盡飽覽之憾。
於是決定至少兩星期到一次,為小朋友也好,為自己也好,如此的方便不用才真可惜。
書本因爲得還,不得不看快些;也因爲可還,不喜歡就可不看,呵呵,竟嘗到了吝嗇鬼未曾有的痛快。
那天夜裏回到家無意間一翻,借條上赫然印著今天的日期!
啊圖書館早關了呢怎麼辦?
不願被罰款的吝嗇心情,卻很快讓呼嘯過幾個車站的風吹涼,然後呵呵,隨著一本本撲通撲通,讓不休不眠的回收機給呑掉了。
Saturday, September 16, 2006
Friday, September 08, 2006
Wednesday, September 06, 2006
早到 vs 遲退
Sunday, September 03, 2006
生命錄像機
弟弟大學畢業了。
九年前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如今在小我十嵗的弟身上重演了。
一早開車到新山,看著穿著皮鞋,打著領帶的弟忙著,據説他好開心,卻怎麽都無法從他有點憨憨的臉上感覺出來。倒是這小時候執著要穿恐龍卡通衣服的小朋友,擔心他上學是否會被人欺負的弟弟,成績一般品行優良卻講話總是“煮不透”的阿弟啊,真的長大了。
十年真好算,每當弟做某樣事情,例如參加童子軍、中學SPM考、入大學、上班...都似乎是我十年前的影子,總讓我不禁走入時光隧道。
只是不知道,在弟妹的成長過程中,我到底是怎樣的哥呢?我一直覺得沒把兄長的角色扮演好,關懷陪伴呵護引導都給得不夠,尤其是十三年前離開了家鄉後,更是無法常常和弟妹一起。直到許多日子以後,聼妹談起她保留我中學時代自己錄製的歌唱卡帶,弟談起我以前說過卻早忘記的某句話,才真實感覺到原來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真的有我呢。
感恩啊,在我和姐姐們都不在的日子裏,有你們照顧和陪伴爸媽。可我,始終錯過了你們生命中的許多扉頁,可否用什麽方式記錄一下呢?包括父母、姐姐們的,如何能讓我更了解大家所經歷及體驗的,美好的、傷心的、憂慮的、瘋狂的...?
我常幻想每個人若從一出生就有部生命錄像機,把大家的成長過程都紀錄下來,那該多好?錯過的,可以倒帶來看呢,想回憶的,可以看它千遍不厭倦。或許,這部機器是存在的,只是不在我們有限的所知範圍裏吧。(呵呵,到天堂或地獄就可以慢慢欣賞了?)
回來現實吧。今天啊,還有另外一個收穫-- 除了弟的畢業典禮,竟然也是我中學好友的二度畢業典禮。
十年前我首次踏上工大,為的就是參加這位友人- 張國榮的學士畢業典禮。中五之後就先踏上大學之路的他,比我們一班得念大學先修班的朋友早畢業一年,雖然只有兩年同窗,卻是那種膽肝相照的好夥伴。
十年後我重返舊地,第一個念頭當然就是這位友人,和一起前來的家人談起時,媽還對這位“滿口都是潮州話”的國榮印象深刻。沒料忙著為弟照相的過程中,竟然在熙攘的人群中重逢,那種心情啊,就如國榮拍上我肩膀叫我時一樣,又驚又喜。
不禁感嘆緣的奧妙,人潮如此之多,校園如此之大,這位早上參加畢業典禮後來拍照留念的友人,竟然和陪同弟弟來參加下午畢業典禮前,到處拍照留念的我相遇?
十年前熱情不減,只是都多了伴、多了雙牽著的小手。
十年啦,我還是愣了愣,又是一陣冷汗、一陣感嘆,十年裏我做了什麽啦...?
還是紀錄一下,讓部落格成爲生命錄像機的一部分吧。
Saturday, August 26, 2006
相聚家鄉外
爸媽這兩天來找我,這次連叔嬸也來了。叔嬸自從我離開家鄉,爸媽也搬離後,應該也好幾年沒見了?這次看到我,竟然對我的印象都還停留在我小時候。
年輕時不停“車衣”(縫紉)的嬸嬸,更只是記得我們生活在一塊,我幫她縫起褲腳、裙腳和翻褲頭耳,賺取小零錢的那段歲月。
那個時候,兩個家庭的媽媽都靠著縫紉工作幫補家用,讓從小在布店長大的我日日與布爲伍,對布的味道有說不出的熟悉感。
每次爸媽來,我都少有機會帶他們去走走,這次剛好時間上還可以,而叔叔也想去烏節路看看,於是我們就一堆人搭巴士、乘地鐵(他們也搭乘得不亦樂乎,喜歡這樣的體驗),來到了我平時無事不會選擇來的烏節路。
從家裏到路上,兩家人言談甚歡,看來也是有段時間沒聚在一塊了。“原來義安城在這裡”“啊,這就是平常節目裏看到的...”幾十年前看過的烏節路影像早已經模糊,但是因爲新加坡電視臺南馬人一帶都有在收看,因此對於新加坡的許多地方、名詞大半不陌生,來了正好把名稱及實際的東西配對起來。
爸爸叔叔似乎有說不完的話題,媽媽嬸嬸呢,腳力就不甚好,或許與年輕時從事縫紉工作有關?
行人匆匆的烏節路上,看著爸媽叔嬸的背影,突然就想為他們留住這一刻。拜現代科技的進步,小小一台數碼相機這時候就派上用場了。於是乎,偷偷拍了幾張相片,也算是留住我們家族歷史的一小部分吧。
看著這些相片,或許爸媽叔嬸從來不會想過有這樣的畫面吧。
幾十年前我們都還小的時候,誰能料到日後小孩們會各奔東西,然後爸爸與小他十嵗的叔叔會結束共同經營了幾十年的布店生意?
爸爸竟然還離開了家鄉,離開了同生活在一起的兄弟姐妹們,然後在退休的清閒日子裏,用一起到“外國”來探親的因緣與弟弟相聚?
誰又能預料未來呢?我不禁聯想,是否日後會與也是小自己十嵗的弟弟,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讓我們年輕的下一代用另外一種方式記錄我們的相聚?
Thursday, August 24, 2006
雨樹
Thursday, August 17, 2006
放下經驗
人的經驗是很奇妙的東西。可以說進步是因為累積經驗,但是無法再進一步也是因為過度依賴過去的經驗。
人從失敗中站起來,自然下次比較不會犯失敗的錯,而且可以找到避免犯錯的途徑。許多科學家、發明家都是累積了許多經驗,才有今天的文明與先進,也才有“失敗乃成功之母”之說。然而卻有人或許會因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對於曾經讓他失敗或痛苦的,就從此不敢再嘗試了。
要讓小孩知道火的危險,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親自被燙一次。但是要向被燙過的小孩解釋,火的用途、火的好處,恐怕不是很容易的事。
如何放下經驗?要能透徹因緣,不同的因加上不同的緣,結出來的果實當然就不會是一樣的。
談何容易啊?我們在一個場合說了一句話惹得對方勃然大怒,相信從此就不會再説類似的話了。然並不代表別人聼了那句話也會有同樣的反應,甚至同樣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氣氛下,或者不同的歲數時再次聽到那句話,也都或許會有不同的反應。
可是有多少人願意再次對同樣的人說同樣的話?還沒說就被以前的經驗打敗了吧!自己先在心中預設了立場,弄到對方明明不是這樣說,自己卻把之前的經驗硬套上去,結果越弄越僵。越發不可收拾。這也是人類最難讓自己進步最大的因素之一吧。
殊不知若肯放下經驗,一切重新開始,把自己當作新鮮人,不設立任何框框,在本來就不斷變遷的時間、空間中,也許就能在人與人之間醖釀出不同的結果?
如何放下經驗?這或許是一個人需要花一輩子來修好的功課呀。能放下經驗,就真的能放下煩惱了。能放下經驗,或許就真的進入了禪的真義– 把握此時、此地、此人的境界了吧。
不同的空間,如不同的國家,生活習慣一定不同,這時候如果不放下經驗入鄉隨俗,肯定所作所爲會讓人貽笑大方。
不同的時間,五年前和五年後,環境變,人的心智、成熟度肯定也起了變化,以前刺耳的話語或許變成了今日的良言,因此忠言不需擔心一時的逆耳呀!
人與人之間,以前的同學或許是日後的上屬,以前的敵人或許不知那一天變成了枕邊人!
這世間,實在沒有什麽是永久不變的啊。既然都在變,也就無所謂經驗不經驗了,對嗎?
哪一個善於用火烹煮美食的家庭主婦在小時後,不是被火燙過的小女孩呢?也可以說,要懂得善用經驗,卻不被經驗捆綁著。若是可以能看透這道理,換個思考模式,或許就真的能放下經驗、放下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