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04, 2006

心是口非


很多時候我們都容易心是口非。想說的話明明是這樣,到了嘴邊,不知怎麽的,出了口,就變成那樣了。似乎嘴裏有個轉碼器,把聲波和意思都轉了碼。

原本一句讚嘆的話,聲調不同,就變成了諷刺;一句要道歉的話,可以因爲語氣,變成了還在賭氣。有人說,這就叫習氣啊,過去生累積下來的。雖然念頭是好的,到了嘴邊,有時可以變成駡人的話語。一時似乎也不易改正呢。

另外一種狀況是,原本想要表達某個好情緒,卻因爲想從對方那裏得到什麽(可以是讚嘆、認同、甚或道歉...),出口就變成了完全另外一回事。而且一旦話説出了口,就收不回來,甚至不斷擴大,直到完全乖離了本意。

於是在愛人的領域裏,思念變成了埋怨;親情的範圍裏,愛護變成了責備。有時候雙方面在事後想想,就會覺得行爲可笑;有時卻無法那麽幸運,可能就此換來了終身的沉默。也似乎在這兩方面-親情與愛情,人類比較無法放下自己。

爲何無法按照自己原本的意思把話説清楚?是面子嗎?是太在意別人的認同嗎?而這世界上可有絕對的對與錯?

還有一種心是口非,也不見得便是口非,而是由於很多時候話語需要聲調的配合以外,還得再加上表情,甚至於肢體語言。於是人類的情感有時候必須透過面對面,才有辦法釐清。否則言語聲調都對了,卻由於看不到表情或肢體動作,卻還是誤會重重...

因此現代科技的發達,一條電線兩個聽筒確實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帶給了人類許多方便,卻也不知造成了原本不必要的誤會?如今風行無聲、“無情”的手機簡訊和網路即訊,又是如何?但想想古人也時常以書信往來,也屬無聲,是否也容易造成誤會?

思考起來,無聲造成的誤會未必是訊息内容的長短,雙方的互相認知才是最關緊要。否則古早的文言文往來就那麽一兩句,呵呵,豈非誤會到了天邊去?

話説回來,心是口是也是一門學問。什麽才是真心話、真實語?心裏有什麽,就說什麽-- 心直口快就一定真實嗎?若為了真實而傷人似乎不值得也不應該噢。婉轉是否代表拐彎抹角?圓融是否就容易失去了原則?

我想,如何能在顧及別人的感受之下,好好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才合乎中道,才真的是心是口也是吧。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所以以前的我習慣保持沉默,
說話真的門藝術, 是門重要的功課...

Memory--記憶 said...

nchiou: 對啊,有時真的沉默是金呢。不過有時是不該說而說了不對,有時卻是該說不說而導致之後的錯誤呢,所以啊,就是要不斷磨練吧。